尼山论见 | 儒家智慧照鉴文明对话与未来之路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 日期:2025-07-10

  7月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圆满落幕。闭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中外专家从儒家思想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跨文明对话,到“礼”在教化人心、调和社会中的现实力量;从“儒家文明”概念的时代重塑,到“成人之美”对国家相处之道的启示,字里行间凝结着对文明命题的深刻洞见,留下了诸多启发性思考。这些观点既深植于儒家思想的深厚土壤,又精准切中当下文明互动的核心议题,为论坛画上了兼具思想厚度与现实温度的句点。

  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Eduardo Daniel Oviedo)

  “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首席研究员、罗萨里奥国立大学教授

  儒家思想的起源早于国际关系的形成。儒家思想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为一套源远流长的哲学学说与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学科之间的理论与实际对话。两者的关系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儒学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学说,而国际关系学则是一门起源于西方、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社会科学分支。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有赖于对“科学”“理论”与“学说”三者的区分。儒家思想通过为天下体制提供一些基本原则来展现出其实证性的历史经验。这种儒家历史实践为加强当前的国际体系原则提供了可借鉴的理念基础。当前,中国学者正处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阶段。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现代化程度高的文明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具有普世价值意义,但是人类文明不可能强行拉到一个统一的模式下发展。人类文明大致划分为七大文明,但这并不表示小文明在未来不会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文明形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对普遍性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特殊性的压抑,但是没有普遍性也是行不通的,这就成为了一个悖论。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个世界难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没有人能为人类设计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未来,但是可以规划。所有文化、所有文明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我们要求同存异。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中,应学会对话,学会倾听,以学习的形态,凝聚各方共识,共建美好世界。

  贝淡宁(Daniel A. Bell )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早期儒家是现世的,它旨在改善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它从人性本身出发又旨在改善人性,使缺点最小化。礼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有社会合法性,建立在传统之上,包含了情感和形式(外在的、可见的行为),明确规定对于不同人的不同对待方式,具体细节会依据情境的不同而变化,但是非强制性的。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化人类交往的方式——“使其变得文明起来”,否则这些交往方式(尤其对于弱者和易受攻击者)会导致冲突并使生活困难。人类能够学会控制自然欲望并且享受安宁和协作的社会存在状态的好处,这种转化的关键就在礼。通过学习和参与礼,人们可以学习节制欲望,这样人们的实际欲望和社会可以提供的资源能够更好地彼此契合,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安宁和物质富足。

  景海峰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

  “儒家文明”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出现标志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一种深度,因为它是从文化的内在精神性着眼的,而不局限于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同时它也突显了一种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而不是只将其看作是过去的历史存在。儒家文明强调的不仅仅是思想理念,更是这些理念在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实践和应用。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西方文化交错互融的大背景下,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强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标识的儒家文明,也面临着怎样深刻理解和重新表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做进一步地深化研究,需要对它的特别意义和细微语境做出更为丰富的展开,乃至进行时代的重塑。

  伍晓明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孔子看来,君子之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他会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可以理解为成全他人的美德,或者促成他人的好事。这当然是君子之仁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我们将“成人之美”作为一个原则而用于指导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处与相交,我们就会希望自己的国家与其他的国家皆将像君子一样待人接物,大家互相成人之美,从而能够美美与共。尽管成人之美在现实中经常会非常困难,但是作为君子的我们却不应因此现实的困难而放弃这一崇高的理想,或这一无可回避的责任。一个“美美与共”的理想世界只能在君子的困难的“成人之美”的努力中才有可能到来。

  颜炳罡

  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

  人类文明经历了两大类型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数智文明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为中心建立起的文明新样态。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进入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为中心的数智文明时代。数智文明的出现,将工业文明提升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将农业从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到运输、仓储,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部提升到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如果说农业文明是“一而立”,工业文明就是“再而反”,数智文明是“三而如初”。数智文明在思维方式上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而向农业文明的复归,而建基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哲学一定会在数智文明时代提供更多的思想基础与价值支撑。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尼山论见 | 儒家智慧照鉴文明对话与未来之路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5-07-10 15:54

  7月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圆满落幕。闭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中外专家从儒家思想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跨文明对话,到“礼”在教化人心、调和社会中的现实力量;从“儒家文明”概念的时代重塑,到“成人之美”对国家相处之道的启示,字里行间凝结着对文明命题的深刻洞见,留下了诸多启发性思考。这些观点既深植于儒家思想的深厚土壤,又精准切中当下文明互动的核心议题,为论坛画上了兼具思想厚度与现实温度的句点。

  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Eduardo Daniel Oviedo)

  “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首席研究员、罗萨里奥国立大学教授

  儒家思想的起源早于国际关系的形成。儒家思想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为一套源远流长的哲学学说与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学科之间的理论与实际对话。两者的关系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儒学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学说,而国际关系学则是一门起源于西方、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社会科学分支。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有赖于对“科学”“理论”与“学说”三者的区分。儒家思想通过为天下体制提供一些基本原则来展现出其实证性的历史经验。这种儒家历史实践为加强当前的国际体系原则提供了可借鉴的理念基础。当前,中国学者正处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阶段。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现代化程度高的文明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具有普世价值意义,但是人类文明不可能强行拉到一个统一的模式下发展。人类文明大致划分为七大文明,但这并不表示小文明在未来不会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文明形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对普遍性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特殊性的压抑,但是没有普遍性也是行不通的,这就成为了一个悖论。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个世界难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没有人能为人类设计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未来,但是可以规划。所有文化、所有文明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我们要求同存异。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中,应学会对话,学会倾听,以学习的形态,凝聚各方共识,共建美好世界。

  贝淡宁(Daniel A. Bell )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早期儒家是现世的,它旨在改善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它从人性本身出发又旨在改善人性,使缺点最小化。礼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有社会合法性,建立在传统之上,包含了情感和形式(外在的、可见的行为),明确规定对于不同人的不同对待方式,具体细节会依据情境的不同而变化,但是非强制性的。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化人类交往的方式——“使其变得文明起来”,否则这些交往方式(尤其对于弱者和易受攻击者)会导致冲突并使生活困难。人类能够学会控制自然欲望并且享受安宁和协作的社会存在状态的好处,这种转化的关键就在礼。通过学习和参与礼,人们可以学习节制欲望,这样人们的实际欲望和社会可以提供的资源能够更好地彼此契合,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安宁和物质富足。

  景海峰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

  “儒家文明”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出现标志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一种深度,因为它是从文化的内在精神性着眼的,而不局限于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同时它也突显了一种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而不是只将其看作是过去的历史存在。儒家文明强调的不仅仅是思想理念,更是这些理念在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实践和应用。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西方文化交错互融的大背景下,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强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标识的儒家文明,也面临着怎样深刻理解和重新表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做进一步地深化研究,需要对它的特别意义和细微语境做出更为丰富的展开,乃至进行时代的重塑。

  伍晓明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孔子看来,君子之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他会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可以理解为成全他人的美德,或者促成他人的好事。这当然是君子之仁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我们将“成人之美”作为一个原则而用于指导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处与相交,我们就会希望自己的国家与其他的国家皆将像君子一样待人接物,大家互相成人之美,从而能够美美与共。尽管成人之美在现实中经常会非常困难,但是作为君子的我们却不应因此现实的困难而放弃这一崇高的理想,或这一无可回避的责任。一个“美美与共”的理想世界只能在君子的困难的“成人之美”的努力中才有可能到来。

  颜炳罡

  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

  人类文明经历了两大类型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数智文明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为中心建立起的文明新样态。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进入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为中心的数智文明时代。数智文明的出现,将工业文明提升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将农业从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到运输、仓储,从原材料到成品全部提升到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如果说农业文明是“一而立”,工业文明就是“再而反”,数智文明是“三而如初”。数智文明在思维方式上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而向农业文明的复归,而建基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哲学一定会在数智文明时代提供更多的思想基础与价值支撑。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