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论见 | 中外专家共绘文明交流互鉴新图景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 日期:2025-07-107月9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由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来主持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外学界大咖云集,思想碰撞间金句迭出。安乐哲、王中江、史蒂夫·富勒、任剑涛、里卡多·波佐、金圣基等6位中外重磅嘉宾,围绕全球现代化、中欧文化创新、人工智能等题目发表演讲,以多元视角勾勒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图景,为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共生提供思想镜鉴。
安乐哲 (Roger T.Ames)
美国夏威夷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儒家哲学对支离破碎的相对主义的替代是一种包含在关系公平核心价值观中并实现多样性的包容性多元主义:即追求“和而不同”。在儒家模式中,对关系公平的包容性追求和在一阶本构关系中实现的多样性允许品质和倾向的持续多样化,从而将我们的差异发展为相互丰富的资源。重视关系公平不仅始于承认,而且始于对这些差异的欣赏,其目标是在不同情况下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实现公平。这种允许在每个增长层面包含真正差异的可供性和允许人类体验的复杂性,最终成为人类叙事中实现多样性的基础。当文化之间存在关系平等,并且所有差异都得到包容和公平对待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间就会相互适应,文化差异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所实现的多样性。
王中江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人类如果在不同族群、国家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秩序,而且这种良好的关系和秩序是指相互尊重、平等、和平、友好往来和相处,并将其称为文明,那么这就是世界正义的目标。中国“天下主义”信念源远流长,它不仅为世界正义确立了目标,而且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答案。这一基于道德和规则的世界正义观和秩序观答案,有很强的普遍性、普适性和规范性,它同各种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势力均衡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东西方的相遇和接触,是建立一个新世界、新天下的契机。
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系讲席教授
AI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了我们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擅长的是什么。人工智能并没有剥夺人类的创造力,而是通过新的方式,整合出一些较少被人类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表达,让我们感到诧异,从而激发新的创造力。那些被称为创新者的人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调动所需资源来生产和分配有价值的东西的人。而多数人在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所做的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工作,或仅需要经过细微的调整。是AI让我们注意到了尚未开发的潜力。
任剑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家”包含生物性的家(family)、物理性的家(house)、心理性的家(home)以及社会性的家(social family/social home)四重含义。居间之家是指,家是一个从个体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从国家到天下的存在的连贯之链。这样的居间性不是一个调节者,也不是中介者,中介者是要把双方拉合在一起,而居间者是要发挥将双方紧密联系起来的作用。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依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和政治单位的集合。今天,我们需要重建家的居间性,使得现代社会构建中的居间性的缺失有根本地弥补,使我们社会总体结构思维中的居间者的引入,可以使个体和社会、国家和天下有一个调和的因素。
里卡多·波佐(Riccardo Pozzo)
“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罗马托尔韦尔加塔大学哲学史系教授
文化创新是社会和技术创新的补充。在欧洲,文化创新的目标是促进个体和群体的福祉,旨在为公民提供分享经验和获取共同资源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研究基础设施。在中国,文化创新源于传统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这其中,儒家思想就具有典型的创造力,可以为弥合传统与现代问题、解决现代难题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宇宙被视为天地,其中“天”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创造者、维系者,“地”是蕴含智慧的星球。而心则可以用来沟通天地、调和世界。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将孔子和老子纳入哲学历史研究范畴。
金圣基
韩国成均馆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当今实现儒学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新找回被蹂躏的、已丧失的儒学神圣价值,实现儒学的“再圣化”。在实现生活“再圣化”的过程中,应十分警惕再次陷入“经院哲学”的藩篱,空谈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部分,仅在道、仁、心、性上考诠辨析,而忽略了视听言动食衣住行等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部分。儒学复兴要脱离“经院哲学”藩篱的主张,就必须探索其他具有可能性的儒学发展方向。儒家伦理能担当21世纪全球人生活的普遍伦理,而且从其结构来说,符合于生活价值的体系,因此可考虑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即成就自身在生活中的价值。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